![15岁少女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网友纷纷表示别人家的孩子为何如此“逆天”! 15岁少女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网友纷纷表示别人家的孩子为何如此“逆天”!]()
第二届顶尖科学家大会还邀请了青少年科学家参加,他们大多出生于2001年到2004年,最年轻的一位小小科学家是来自华师大二附中15岁的谈方琳同学,她的研究成果是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
what 是菲波那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网友纷纷表示:我连是什么都不知道,一个15岁的小女孩居然在研究它。。。。。不仅如此,谈方琳凭借自己研究的成果获得了“第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一等奖、专项奖一项;“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主席奖(初中生唯一奖)、一等奖。
除了谈方琳,还有一批年轻的“小小科学家”出现在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上。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学生杨鸿嘉在去年的顶尖科学家论坛上,受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的启发:“在打基础的阶段,不妨多接触各领域的知识,许多科学家都是到了研究生阶段才真正确定了自己要走的方向。”这句话一直影响着杨鸿嘉,也激励着他今年再次来到论坛,汲取大师们的智慧火花。
去年还在上海华师大二附中读高三的樊悦阳现如今已经走进了MIT。他笑称,“我现在周围到处都是诺奖得主。”在这里,樊悦阳见到了很多以前非常崇拜的教授,并走进了顶尖实验室。“变化最大的应该是觉得自己曾经的梦想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吧。学会了更多的技能,也认识了更多的人。”关于一年来的变化,樊悦阳这么总结。身处MIT的浓厚学术氛围,极大地鼓舞着樊悦阳继续前进。
为什么这些孩子能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呢?这一定离不开思维方式的培养。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卡罗尔·德维尔曾经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固定型思维,另一种就是成长型思维。拥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积极应对,想办法去解决,而固定思维的人在遭遇挫折之后,往往会产生挫败心理,轻言放弃,那些在学习上,甚至在整个人生中,走得更高更远的,往往都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科研之路本身就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长期的坚持和钻研,很难做出有意义的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失败是常事,能够克服挫败心理,而坚持不懈的研究,需要的是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维引导。
那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都说孩子的好奇心是最旺盛的,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知识强行植入孩子的脑海中,孩子往往是拒绝的,他们想要的是自己去探索未知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去认识世界,培养孩子对科学世界的兴趣,引导孩子们主动开动脑筋,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将学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让孩子们更好的了解各个学科的知识,而STEM教育就是最好的途径。
STEM教育中S是科学,T是科技,E是工程,M是数学,它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学科,它不同于标准化考试的传统教育理念,它的课程内容是一些让孩子感兴趣的、并且和孩子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完成实际项目,参与编程设计程序,能有效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毕竟编程的原理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通过分解复杂问题,列出运行步骤,用更快速的方法完成运行,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孩子反复进行思考,不断推演论证。
在传统教育的观念里,答案只有一个,这就导致孩子们拒绝尝试其他的方法,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就是答案只能对,不能错,而STEM教育就是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不断进行实践,只有不断尝试错误,才能让他们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才能达到开发潜能的目的。
在这个时代,曾经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足以应付如今的教育模式,在国家大力支持发展STEM教育的情况下,跨学科知识交织运用将逐渐成为各行各业一种基本必备的能力,而想要让孩子在未来抢占先机,家长们如何为孩子们选择则成为了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