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5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于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闭幕式上正式发布,该报告为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2021年财政专项《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水平评估体系构建与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增长点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由中国电子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及研究人员共同编制。
全球整体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服务机器人迎来发展的黄金时代,全球机器人基础与前沿技术正在迅猛发展,涉及领域非常之广泛,其中生命科技方面表现突出。
上海某家公司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将大脑的运动意识转换为瘫痪肢体的移动控制口令,让中风的患者实现主动式康复。该脑机接口系统分为几大功能模块,分别是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分析处理模块和运动执行模块。这款设备采用穿戴式设计理念,设备外形符合人体工程学特征,能够完美贴合不同尺寸的手掌。此外,考虑到中风患者的上肢肌力较弱,念通智能设计的外骨骼康复手整体重量仅为310g,大大降低了患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的任务负担。
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在中、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日益显著,中小型企业聚集,国产自主品牌的关键零部件核心竞争持续提升,国内外机器人合作方式向多个领域全面拓展,市场和技术共同驱动智能机器人的发展,现阶段,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加快培养机器人应用型人才。
8月26日,在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上,马云发表了讲话,智能是改变世界的工具,智慧是改变智能的思想,引领未来的不是智能,引领未来的是智能背后人类的智慧。
动物讲究本能、机器讲究智能、人类必须坚持自己的智慧。加快培养机器人应用型人才让人类在智能世界得以解放双手去做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
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呢?需要以下三点的支持:
1、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探索资源转化的路径和制度。关注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要清楚社会上什么样的岗位需要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方案才有落脚点。 优化课程结构,既要重视课内,又要重视课外。课程结构中,课程教学应将课外学习指导纳入其中,形成一个有关联的整体。在课程结构改革中,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创设个性化教育课程,重视实践性课程。
2、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建设校内校外结合、共容共生的制度体系。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要和应用型高校发展相一致,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是根据培养学术型人才制定的,现在情况变了,管理制度也要相应改变。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应用型高校的教师,要学习教育理论,深入教学实践,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
3、加大政府投入,降低家庭培养成本。
工业时代,技术让人类向外探索得更远、更广阔,我们一直探索月球、探索火星,但是人们特别关心的是技术、产品和服务,而事实上智能时代应该是让人类更加关注自己、关注内心、更加懂得人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