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几天刷朋友圈的时候看到了一段对话。孩子的家长问:我的孩子四岁,英语词汇量只有1500,是不是不够?答:看在哪儿,在美国够,在中国不够。这段对话逗乐之余,也让编者深思许久。
2019年出版的《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耶鲁大学的教授法布里奇奥· 齐利博蒂和美国西北大学的教授马赛厄斯· 德普克在书中,描述和探讨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从美国、英国、北欧到中国和日本,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得出了社会发展中,阶级分层和贫富差距,以及教育投资的回报率,影响着各个地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当代社会,当人们的温饱得到了保证后,对于孩子的教育,各个地方的家长不约而同的开始“抢跑”。去年,光明网有一张图片流传颇广。母亲带着5岁的孩子去报名英语学习,老师抱怨到:怎么这么大了才带他来学英语?很多家长哗然,毕竟,在自己的学习中,很多人是到大学才学习英语。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融入全球化。于是社会中掀起了一股“学英语”的浪潮。
不知道大家是否了解“前排效应”。我们在观看电影或者是一场演出的时候,当电影或是演出快要结束的时候,第一排的观众起身,第二排的观众不明所以也会跟着起身,就这样一排接着一排,有时,电影还没有结束,观众往往需要站着看上好几分钟。看演出的时候,前排的观众鼓起掌,仿佛能够带动所有的观众鼓掌,但鼓掌的过程中,掌声盖住了音乐声,你也没有听到什么。社会学家把这种由前面的不良行为会不自觉地影响到后面的行为称为“前排效应”。在教育中,也有这个效应的出现。家长们常常是看别人家的孩子去学什么,就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什么,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别的小孩去学奥数,你的小孩也跟着去学奥数;别人家的孩子去学英语美术音乐,你也不甘示弱的送小孩去学这些。你觉得自己是为了合群,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送孩子去学太多东西的行为本身是错误订单呢?
我们经常会说,孩子的学习能力很强。但学习能力也是有限的。英国权威机构对孩子进行教育跟踪后发现,这些在幼儿园就开始“抢跑”的孩子,他们的优势只能持续到14.15岁。也就是说,孩子小的时候学习这么多东西,只能在高中之前,做“别人家的小孩”,在读高中之后,曾经培训的优势就会消失甚至落后于同龄人。德国更是要求幼儿园的孩子以游戏为主,不予许经行较重的学业教育。
但同时,英美又都将少儿编程教育纳入中小学,成为他们的必须课程之一。美国更是从幼儿园就让孩子开始学习。这是不是与他们拒绝“抢跑”的原则不符呢?
事实上,很多家长对少儿编程都有一个误解,认为这就是教会孩子学会写编程的课程。其实,编程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编程思维,包括计算机思维和逻辑思维。孩子学习奥数文艺,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学习。但编程培育的编程思维,却能让孩子受益终身。少儿编程在教学模式中,并不是传统的灌输教育,而是采用游戏关卡的模式,让孩子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成功闯关。在这个过程中,编程也极大的培育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编程思维对孩子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人工智能时代,家长既要拒绝“抢跑”,也要让孩子跟上时代。
作为国内首家开展科创教育的机构之一,华工启明星肩负着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下一代的坚定责任,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编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