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是全球各个国家必须严肃对待的问题。塑料从它被发明出现的那天起,就在人类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运用。2010年,中国导演王久良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垃圾围城》,片子里的发人深省:原来,我们生活的地方,已经被垃圾包围了。
数据统计发现,仅2015年,全球产生的塑料制品就超过3亿吨,造成了近70亿吨的塑料垃圾。这些垃圾大多被掩埋,但每年仍有800万吨塑料垃圾流入海洋,由于塑料难以降解,海洋中因为人类垃圾失去生命的海洋生物超过10亿个。
这些数字触目惊心。2019年,巴厘岛的一个视频传遍各大社交媒体:海上的风暴将海洋里的各种塑料垃圾归还给了陆地,原本是度假胜地的海岸被一片垃圾占领。垃圾如同一座座小山,而不远处的风浪正将新一波的人类垃圾从海洋中带出。
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如今,全球超过一半的人类体内都存在着塑料微粒。我们又不吃塑料,哪里来的塑料微粒呢?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超过90%的食盐,都检测出塑料微粒。看吧,人类不爱护环境,最终也会反噬到人类自己。
2019年,上海的垃圾分类打响了我国垃圾治理的第一枪。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垃圾的归属“令人头大”。支付宝也推出了AR识别垃圾,在几秒钟内分辨垃圾的属性。其实,早在2016年,七名读三年级的小学生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发明了一款“智能垃圾桶”。只要你说出垃圾的名称,相对应的垃圾桶就能自动打开。这项发明也已经注册了专利。
孩子们在识别中尝试了多次后,选择了AI语音识别,建立垃圾的名称库。通过语音,就能知道垃圾该扔在那个桶里。一个月的时间,这群孩子完成了草图绘制、建造垃圾桶、建立数据库、设计APP等一系列工作。当大人们还在为垃圾分类愁眉苦脸的时候,一群孩子就已经用编程解决了问题。